發布時間: 2025-07-25 13:3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專業“上新”,高校加快布局未來賽道
中新網北京7月25日電(記者 袁秀月)2025年高招錄取工作正有序推進,各地公布的本科批投檔線情況顯示,除了傳統優勢學科,如人工智能等新專業也成為關注熱點。
近年來,為了進一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多所高校對本科專業進行動態調整和優化,加快培育面向未來的復合型人才。這一輪專業調整背后透露哪些新趨勢?
資料圖:家長翻閱2025志愿填報備忘資料。中新社記者 趙雋 攝
新工科專業大批“上新”
近年來,高校專業調整力度不斷加大。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要求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有評論指出,其目的之一,就是盡可能讓高校專業設計與就業及產業需求一致。
今年4月,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增列29種新專業。這也是近3年來新增本科專業較多的一次。
中新網記者梳理發現,自2020年至2025年,高校設置新專業中,新工科專業占較大比例,其中“智慧”“智能”成為高頻詞匯,學科交叉成新趨勢。比如2020年中國農業大學新設“農業智能裝備工程”專業,2021年清華大學新設“智能工程與創意設計”專業,2022年北京交通大學新設“智能運輸工程”專業,2023年東南大學新設“未來機器人”專業,2024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新設“智能視覺工程”專業,202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6所高校設立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等。
在這些新專業中,“智能+”專業涵蓋了能源、水利、交通、農林業、航空等多領域。
此外,今年多所“雙一流”高校宣布本科擴招,新增計劃也重點面向前沿技術、新興業態等,擴招的專業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醫療健康、新能源等學科領域。
文科專業探索交叉新路徑
在人工智能浪潮之下,文科也正經歷著從傳統模式向智能化、交叉化方向的轉型。
今年,北京師范大學首次設立人工智能教育本科專業。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還聯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共建“心理學+人工智能”聯合學士學位項目,采用“基礎理科+新工科”的交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融匯心理學和人工智能專業知識、創新性解決心理學及AI領域問題的能力。
武漢大學將人文學科與數字技術深度結合,設置13個微專業,包括文化數字化、科技考古、數智公共治理等。據介紹,數智公共治理專業面向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戰略,融合多學科知識,培養數字治理與智能治理復合型人才。
一些藝術學專業也開始擁抱數字化,例如今年中央戲劇學院首次設立數字戲劇專業,據該校官網介紹,該專業將培養文化科技和戲劇影視深融相通、文理兼備的跨學科復合型人才。
此外,教育部今年新增的29種新專業中,還包括音樂科技、游戲藝術設計、虛擬空間藝術、虛擬空間藝術、數字演藝設計等多個交叉類專業。
專業調整如何匹配產業需求和就業需求?
當前,新技術、新產業飛速發展,對高校人才培養帶來沖擊。
高校專業調整如何匹配未來產業需求和就業需求?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李長安認為,面對當下社會和學生需求的變化,高校亟需做出調整。比如,除了一些基礎科學外,大多數的專業要加強與市場的結合,符合技術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在教學上要突出應用特色,提高人才與就業崗位的匹配度。同時,加快專業調整的步伐。
此外,有專家指出,高校在專業設置上要長遠布局,不僅要關注當前的熱門專業,更要提前布局新興領域和前沿技術相關專業。高校要和產業協同育人,共同開展專業改革,更新課程內容,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高校需要從自身辦學定位、辦學條件出發新增或撤并專業,不能‘一哄而上’新增‘時髦’‘熱門’的新專業,也不能‘一哄而下’撤并社會輿論認為的‘冷門’專業。”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表示。
與此同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從充分挖掘個體潛力的角度出發,高校的培養目標不應僅限于就業需求,還應關注學生的長期發展和全面發展。(完)
責任編輯:張宇
審 核:劉海龍
統 籌:張宇
監 制:曲立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