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5-08-07 10:28 來源:澎湃新聞
日本將首次向澳大利亞出口護衛艦。
據日媒8月5日報道,日本政府將首次對外出口護衛艦,購買方是澳大利亞。
環球網援引日媒報道稱,這是日本首個向外國出口大型成品武器裝備的例子,也是第二次向外國出口成品武器。此前,日本僅向菲律賓出口過預警雷達。
澳大利亞政府已告訴日本政府,日本“最上”級護衛艦在競標中勝出。2024年2月,澳大利亞政府宣布為其海軍采購11艘通用護衛艦的計劃,日本、西班牙、韓國和德國的艦艇被列為候選。澳大利亞副總理兼國防部長馬爾斯5日在記者會上表示,澳選擇日本作為共同開發的最有力候選,將優先展開談判。
上海市日本學會顧問、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吳寄南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這個軍事合作在推進過程中,還沒有塵埃落定。但這次護衛艦出口透出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信號——日本打破了戰后多少年來的限制殺傷性武器出口的原則。“這么一個大動作,將引起世界上所有愛好和平國家特別是日本的亞洲近鄰的關注和警惕。”
對于近年來日本尋求擴大武器出口,中國外交部此前回應稱,由于近代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歷史,日本的軍事安全動向一直備受亞洲鄰國和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中方敦促日方切實尊重周邊鄰國的安全關切,深刻反省侵略歷史,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以實際行動取信于亞洲鄰國和國際社會。
澳緣何選擇日本“最上”級護衛艦?
根據路透社報道,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贏得了澳大利亞新型護衛艦的競標項目,合同金額高達100億澳元(約合65億美元)。
該項目將采用產品和技術轉移的方式進行,首批3艘在日本建造,后續8艘將在澳大利亞建造,兩國政府接下來將敲定具體細節,爭取在2026年初簽署合同。首艦預計2029年交付,2030年服役。
日本經濟新聞網報道稱,澳大利亞海軍引進的護衛艦將以“最上”級護衛艦為原型進行研制,澳方將參與共同開發和生產。
“最上”級是日本正在建造的新型護衛艦,標準排水量為3900噸,滿載排水量為5500噸,全長132.5米,寬16.3米,最大航速30節,采用隱身設計,配備了127毫米主炮、MK-41垂直發射系統、反艦導彈和近防系統以及直升機,可執行防空、反潛和反艦等多種任務。日本計劃建造12艘“最上”級護衛艦,目前已經有8艘服役,首艘“最上”級護衛艦“熊野”號在2022年3月服役。
三菱重工還推出了“最上”級的改進型,滿載排水量增加至6200噸。作為擴展設計的一部分,改進型的垂直發射單元數量從16個擴大到32個,此外,雷達、任務系統等也采用了改進型號。
軍事專家王云飛向澎湃新聞介紹說,“最上”級屬于大型護衛艦,有三大特點:一是采用模塊化設計,較大的尺寸和排水量讓其可以搭載多種模塊,比如反水雷和反潛作戰模塊,可搭載無人水面艇(USV)和無人潛航器(UUV),增強了反水雷和反潛作戰能力。二是隱身能力強,采用了有利于降低雷達信號特征的外形設計、綜合桅桿和吸波材料等,紅外隱身方面也采取了相關措施;三是自動化程度高,與傳統護衛艦相比,所需艦員較少,配備約90人就可以運作。
“總體上看,‘最上’級還是一型達到了世界主流水平的先進護衛艦,采用了眾多新技術,擴展性也比較好,”王云飛說,“在澳護衛艦競標中,競爭對手包括德國、西班牙、韓國等,其參與競標的方案也不是等閑之輩,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澳選中,說明性能上不會差。”
除了性能,交付速度和造價也是澳選擇日本方案的重要原因。澳大利亞政府在聲明中表示,日本船企的快速交付能力成為其脫穎而出的關鍵,該決定相比原計劃提前了數月。日本政府表示將全力支持此次競標,若獲得此訂單,為澳大利亞造艦的優先級將高于日本海上自衛隊。7月2日,“最上”級護衛艦第11艘“龍田川”號下水,第12艘已接近完工,這意味著過去4年,日本下水了11艘5000噸級的護衛艦,其造艦能力不可小視。
“11艘護衛艦的總價約為65億美元,平均每艘5.9億美元,這個造價在西方產品中還是很有競爭力的。”王云飛指出。
作為對比,正在建造的美國海軍新一代“星座”級項目遭遇嚴重延誤。該艦原計劃從2020年開工建造到交付僅需48個月,但截至目前工程進度僅完成10%,單艦造價飆升至10億美元以上。
日澳軍事關系向更深層次發展
此次合作標志著澳日軍事關系邁向新階段,日本在解除武器出口限制后首次實現大型水面戰艦出口,顯示其防務工業加速融入“印太”安全合作格局。
“如果雙方最終簽訂合同,對于日本來說,其意義重大,不僅意味著武器出口的重大突破,還可以通過此次軍售反哺本國防務工業,并且產生示范作用——澳大利亞作為發達國家都選擇了日本的產品,那么,如果本來有意考慮日本武器但又顧慮重重的發展中國家可能就會減少顧慮。”王云飛說。
此前,日本向印尼、泰國等國推銷過“最上”級護衛艦,但由于種種原因沒有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計劃向菲律賓提供6艘二手護衛艦。如果推進順利,將成為日本二手護衛艦出口的首個成功案例。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東北亞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蔡亮此前向澎湃新聞分析指出,從最初以所謂非傳統安全為名義的項目向菲律賓租借巡邏機、巡邏艇等裝備,到出口預警雷達,再到現在出售二手護衛艦,日本對菲武器裝備出口取得漸進式突破,其目的是一方面提升在南海的實際存在感,以求更好應對中國的策略以及提高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推進軍事輸出,擴大武器裝備出口。
“從預警雷達到二手護衛艦,再到出口全新護衛艦,日本武器出口近年來連續獲得突破,值得關注。”王云飛指出。
在吳寄南看來,此次澳大利亞選擇日本護衛艦將進一步深化兩國的軍事合作,通過裝備技術捆綁,推動兩國軍事關系向更深層次發展。
美國“突破防務”網站今年3月刊文稱,一名日本官員表示,在眾多軍售項目中,日本對向澳大利亞出售“最上”級護衛艦一事最為上心。為促成這筆交易,日本政府和國防工業界高層給予其“前所未有的支持”。
據稱,日方希望把水面艦艇作為開啟更多軍工合作的“敲門磚”。日澳兩國下一階段的合作可能涉及精確制導武器。這位官員稱,日本廠商近年來在導彈系統上投入巨資,擁有“大量專業知識”,且對進軍澳大利亞興趣濃厚。
近年來,在美國的推動下,日澳軍事關系快速深化,兩國軍事互動從表層的軍事互訪、機制構建和聯合軍演,向技術合作、作戰協同、軍事部署等深層次發展。
2022年簽署的《互惠準入協定》(RAA)是日澳軍事合作的關鍵節點,為強化兩國軍事互動提供了法律框架。分析認為,這一協定的簽訂,意味著日澳兩國已經成為“準軍事同盟”。
《互惠準入協定》生效后,日本將澳大利亞選為航空自衛隊首次向海外部署F-35戰斗機的目的地。2023年8月21日,日本航空自衛隊常駐青森縣三澤基地的4架F-35A戰機陸續飛往美國和澳大利亞,展開機動部署。F-35戰機以“輪換部署”的名義前往了澳大利亞北部的達爾文和廷德爾基地。同年9月,澳大利亞F-35A戰機回訪日本,從日本的小松空軍基地起降。
近期,一系列涉及日澳兩國的軍事互動也是備受矚目。據《日本經濟新聞》7月12日報道,日本海上自衛隊、美國海軍、澳大利亞海軍于當地時間7月11日就艦艇補給和修理事宜達成一致。這是日本海上自衛隊首次簽署三國間有關海上物流的協定,將促進高效物資補給和部隊間合作。該協議將有利于日本和澳大利亞共享艦艇維修數據。
兩天后,7月14日,超過3.5萬名來自澳大利亞等17個國家官兵參加的軍事演習(“護身軍刀-2025”)13日在澳大利亞最大的軍艦之一“阿德萊德”號舉行了啟動儀式。日本作為觀察員國參與其中。
7月23日,日本防衛省宣布,日本于7月16日至17日首次參加了“奧庫斯”實施的無人潛航器通信演習。演習在澳大利亞東南部海域舉行。此次是日本首次參與“奧庫斯”演習,配合在澳大利亞舉行的“護身軍刀”多國聯合軍演。此外,“奧庫斯”已表態將在先進能力領域推進與日本合作。早在2024年4月,日本駐澳洲大使館曾有官員稱,日本正致力于與澳英美三國就“奧庫斯”的“第二支柱”深化合作。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軍事貿易,是以美國為中心,在印太地區構筑一個圍堵中國的軍事包圍圈的一部分,帶來的不是和平與發展,而是對抗與威懾。”吳寄南表示。
責任編輯:董雪婷
審 核:劉海龍
統 籌: 張宇
監 制: 曲立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