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5-08-12 08:32 來源:工人日報
“窩囊游”何以成為文旅市場“新寵”?
坐電梯爬山、緩降式蹦極、躺平式漂流……景區創新差異化項目,滿足游客“又慫又愛玩”需求
“窩囊游”何以成為文旅市場“新寵”?
閱讀提示
這個暑期,“窩囊旅游”在年輕人中興起,人們以最小的體力消耗換取最大的心理舒適,在出游中尋找真正的放松和愉悅。低耗能、滿足情緒價值的“窩囊旅游”以重在“取悅自己”的屬性,成為當下年輕人出行游玩的“新寵”。
“當師傅數完‘321跳’時,我甚至能笑著擺動作!”近日,在浙江湖州,游客胡純然體驗了當地新推出的“窩囊式蹦極”——通過緩降裝置實現“自由落體”效果,規避了傳統蹦極帶來的墜落感。“這和我此前被朋友硬架著體驗海上蹦極嚇到腿軟,形成強烈反差。”胡純然回憶道。
坐電梯爬山、緩降式蹦極、躺平式漂流……這個暑期,一種被戲稱為“窩囊旅游”的新型旅行方式正在年輕人中悄然興起。“窩囊旅游”的核心特征是將傳統旅游項目中的體力挑戰元素降至最低,以低門檻、低強度的投入換取情緒價值體驗。這種追求“最小體力消耗、最大心理舒適”的旅行模式,與傳統觀念中“跋山涉水、挑戰自我”的旅游方式形成鮮明對比,以重在“取悅自己”的屬性,成為當下年輕人出行游玩的“新寵”。
體會“又慫又愛玩”的樂趣
“我其實喜歡嘗試刺激的項目,但傳統蹦極要從那么高的地方跳下,需要非常大的勇氣。”在胡純然看來,這種改良版蹦極剛好滿足了她既想要體驗刺激、又不用太為難自己的要求,“分泌腎上腺素的同時,也不需要我克服那么大心理障礙,所以非常容易體會到其中的樂趣”。
游客乘坐觀光電梯直達山頂,全程無需攀登一步,還能飽覽沿途大好風光……在北京工作的劉添睿邊向記者展示她收藏的旅行視頻邊說:“我刷到這種視頻的時候特別心動,平時工作已經夠累了,出來旅游就是想讓自己心情舒暢,徹徹底底放松。雖然被大家說是‘窩囊旅游’,但我覺得沒負擔就很好。”
在社交平臺上,“窩囊旅游”的相關話題下聚集了大量年輕人。有網友留言:“相比‘抗洪式漂流’的激烈,我更喜歡桂林那種穿救生衣躺平、隨波逐流的悠閑玩法,既能感受漂流的快樂,又能欣賞沿途山水。”
這種“又慫又愛玩”的心理,反映了當代年輕人對休閑方式的重新定義——既要體驗感,又不愿承受過多身心負擔。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副教授熊海峰表示,“窩囊旅游”的實質是挑戰性與舒適性尋求平衡的產物。“這種形式其實長期存在,只是最近被概念化提煉出來。它反映了旅游消費的多元化趨勢,是介于‘打卡式旅游’與‘探險旅游’之間的折中選擇。”熊海峰說。
“窩囊”出游圖什么?
去年,胡純然曾嘗試過一次“特種兵旅游”,一天暴走5個景點后,不僅沒感受到放松,反而在假期結束后又疲憊了一周。現在,她的旅行哲學很簡單——可以少去幾個地方,但一定要真正放松。這種轉變并非個例,在社交平臺上,“窩囊蹦極”“佛系漂流”等話題下,滿是年輕人分享自己“又慫又愛玩”的旅行經歷。
看似“窩囊”的旅途中,年輕人發展出了一套“精準節能”的旅行智慧:爬山可以坐電梯,但山頂的咖啡必須喝;蹦極可以害怕,但墜落時的表情管理必須到位;景點可以只去一兩個,但每個都要拍出“看似很會玩”的效果。
劉添睿笑稱:“我準備下個假期就去坐電梯爬山,都想好了朋友圈文案,就是‘當代年輕人爬山的科技與狠活’,配圖就是自己坐電梯的酷炫自拍。”
不少旅游從業者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趨勢。一些景區工作人員會主動詢問游客是否需要幫忙拍照,蹦極項目也推出了“害怕但優雅”的拍攝服務。胡純然說:“現在出去玩,工作人員都會主動問要不要幫忙拍照,這對我這種‘既要舒服又要好看’的游客太重要了。”
“窩囊旅游”讓旅行回歸到休閑的本質——真正的放松和愉悅。這種“低耗能”旅行方式的流行,折射出年輕人生活態度的深層轉變。
熊海峰分析認為,“窩囊旅游”的流行并非偶然,這一現象與當代社會普遍存在的壓力和焦慮密切相關。“年輕人日常工作壓力較大,休閑活動需要提供‘減壓閥’功能,承擔起某種‘修復’作用,而不是成為新的壓力。”熊海峰說。
多元需求促進旅游業態升級
“窩囊旅游”的火爆,從出游數據上可見一斑。今年暑期,推出“窩囊旅游”體驗的景區,門票熱度顯著增長。去哪兒旅行數據顯示,以“扶梯看山景”出圈的天嶼山觀景臺和浙江臺州神仙居景區,門票銷量同比分別增長32.4%和36.4%。在主打“窩囊蹦極”的景區中,浙江湖州安吉云上草原門票銷量同比漲了近4倍;湖北黃石天空之城同比增長2.7倍。
然而,這種游玩方式并不一定為所有人理解。當“坐電梯爬山”這個概念剛出現的時候,有人調侃道:“山一步沒爬,景一處不落!”對此,有人稱贊設計暖心,也有人質疑:“無痛爬山,還有爬山的樂趣嗎?”劉添睿在和父母聊起“坐電梯爬山”的時候,他們也表示不理解:“都坐電梯了,那還叫爬山嗎?”
熊海峰認為,這種爭論反映了旅游價值觀的更迭——傳統觀光旅游帶有較強的成就展示屬性,而年輕人更看重自我情緒價值。熊海峰還表示,“窩囊旅游”往往伴隨著更深度的在地消費,不爬山省下的體力轉化成了更長時間的咖啡館休閑、更細致的手作體驗,有助于促進旅游業態升級。
“旅游市場正在從大眾化走向分眾化,未來的贏家必定是那些能精準滿足細分需求的產品。”熊海峰在肯定“窩囊旅游”價值的同時提醒,這只是多元圖譜中的一種色彩,旅游行業真正可持續的發展還是要回歸服務本質,讓各類消費群體都能找到適配的游玩方式。(記者 王羨茹)
責任編輯:王忠巖
審 核:劉海龍
統 籌: 張宇
監 制: 曲立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