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5-05-20 13:12 來源:黑龍江網
當大紅底色的年畫躍然于千家萬戶的門扉時,民俗藝術的基因密碼便在時光的流轉中悄然延續。薄松年所著的《中國年畫史》以學術視角解剖這朵民間藝術的報春花,將年畫的發展置于中國社會文化的坐標系中,揭示其作為民俗載體與社會價值觀鏡像的雙重屬性。本書突破了傳統美術史研究框架,通過田野調查與文獻考據相結合,構建起年畫藝術的全息圖景。從漢代的門神崇拜到明清時期地域流派的鼎盛,清晰展現了圖像符號演變背后的社會意識變遷。
作為國內首部系統梳理年畫藝術發展脈絡的專著,本書利用田野調查與文獻考據的方法論,描繪出年畫藝術的全景。從漢代神荼和郁壘的原始門神崇拜,到明清時期楊柳青和桃花塢等地域流派的繁榮,作者捕捉到圖像符號演變中的社會意識嬗變。當書中展示清代《西廂記》年畫突破禮教束縛的婚戀圖式,或楊家埠《男十忙》呈現的農耕生活圖卷時,民間審美取向與倫理觀念的演變便躍然紙上。
作者強調,年畫在民族心靈史上的價值獨特。民間戲曲年畫不僅是古代文學傳播形態的保留,還承載著忠孝節義的價值傳承?!抖男D》通過木版印刷普及儒家倫理,形成寓教于畫的傳播機制,這正是民間美術區別于文人畫的特質,同時也是其文化生命力的源泉。
在非遺保護背景下,本書揭示年畫的存續關鍵在于精神基因的現代轉譯,而非單純技藝的復制。年畫題材中逐漸增多的現實生活圖景,印證了民間藝術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這種從文化考古到活態傳承的研究轉向,為傳統工藝振興提供了學理支撐。
作為一部耗時四十年的學術工程,本書以嚴謹的治學態度重構了民間美術的尊嚴。從驅邪鎮宅的門神到承載倫理的戲曲圖式,年畫的演變軌跡實為中華民族精神圖譜的具象化呈現。正如作者所言,守護這種木色交融的歷史遺存,實質上是對文化根脈的深度觀照。
此外,本書不僅為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料,同樣也適合普通讀者欣賞。通過生動的案例和細膩的描述,讀者不僅能夠感受到年畫作為藝術品的美麗,更能體會到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內涵。每一幅年畫都講述著一個故事,承載著傳統與現代的交匯,使得這本書成為連接歷史與當下的橋梁。對于希望深入了解中國民俗藝術及其文化價值的人來說,《中國年畫史》無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經典之作。
作者:滕文靜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綜合編輯室副編審
責任編輯:董雪婷
審 核:劉海龍
統 籌:張宇
監 制:曲立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