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5-08-07 10:16 來源:法治日報微信公眾號
愛美的姐妹們,誰懂啊?
美容圈的水光針9塊9能搶,
上千塊也有人沖。
別以為便宜就是撿到寶。
低價水光針背后藏著的
可能是讓你后悔不迭的坑!
廉價背后,可能是成分不明的“三無”產品,可能是沒有資質的“野路子”操作,往臉上一懟,輕則紅腫過敏,重則爛臉留疤,到時候花多少錢都不一定能修復回來!
水光針憑借“微創變美”的特點,成了不少年輕人的選擇。據媒體記者調查發現,個別正規醫美機構違規將械二類水光產品用于注射;一些沒有注射資質的生活美容店、工作室,在這個暑期里公然提供代打服務;在部分化妝品批發市場,違禁的水光針劑、麻貼等產品,正通過各種渠道流向市場。
“械字號”幌子下的致命陷阱
在廣東省廣州市的一家整形醫院里,一場圍繞“低價醫美”的貓膩正在上演。
顧問熱情地向消費者推薦一款售價228元的“絲麗516動能素”,口中反復強調這是“械字號”產品,聽起來合規又靠譜。然而,當被問及能否用于注射時,顧問卻開始支支吾吾,刻意回避這個關鍵問題。
經查,該產品僅為第二類醫療器械,不能用于注射!更讓人憤怒的是,對于顧問這種明顯誤導消費者的行為,醫院院長全程看在眼里,卻選擇默許。
更觸目驚心的還在后面。該院在為消費者進行醫美項目前,使用的麻醉面膜竟然含有國家管制成分“三甲卡因”。要知道,合規的麻藥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批流程,確保安全后才能使用,而這樣一款含管制成分的麻醉面膜,其潛在風險可想而知。
小紅書成“三無”產品銷售代打平臺
在深圳某化妝品市場“某國際醫美倉”,公然銷售無中文標識的水光針。銷售人員直言:“盒子上沒寫,但就是用來注射的。”其132頁價目表涵蓋數百種違禁針劑,違禁麻貼73元即可購得。
這些非法產品通過小紅書流向全國。有媒體記者通過該平臺聯系到徐州一家“三無工作室”,其操作環境臟亂不堪,工作人員甚至重復使用針頭為客戶注射。代打者聲稱:“換個城市照樣能在小紅書找人打針。”
88元引流騙局: “預防腹腔術后粘連”劑打入人臉
江蘇省連云港市某緹醫美被曝出離譜操作:先用正規“潤致娃娃針”吸引顧客,再強行推銷88元的“東國水光”。經查,該產品適用范圍竟是“預防腹腔術后粘連”,與面部美容毫不相干!同類產品“術唯可”也被偷換概念用于非法注射。
律師解析: 亂象背后是多重法律責任
北京良謀律師事務所主任周齊律師指出,此類行為已突破法律底線,涉嫌多重違法,相關主體需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跑不掉的行政責任
生活美容店和醫療美容機構有著嚴格的界限。如果生活美容店沒拿到《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就敢上手做注射這類醫療美容項目,那就是典型的“無證行醫”。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等相關規定,主管部門可對涉事機構作出吊銷營業執照的處罰,同時沒收違法物品和違法所得,還會處以違法所得數倍的罰款。更別說如果涉及使用未經注冊的醫療器械,按照《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處罰還會從重。
可能觸及的刑事責任
一旦情節嚴重,就可能構成刑事犯罪。
如果機構銷售的注射類產品被認定為“假藥”,或者沒有取得藥品經營許可就擅自銷售,那就可能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的“銷售假藥罪”。
另外,要是未取得醫療器械經營許可,卻銷售像注射用填充劑這類第三類醫療器械,還可能構成“非法經營罪”。
而這兩類罪名,情節嚴重時,最高可判處無期徒刑。
消費者可主張的民事責任
消費者要是因為這些非法注射行為遭受了損害,完全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可以主張“退一賠三”,也就是要求退還費用,并且獲得三倍賠償。
如果造成了傷殘、感染等嚴重后果,還能依據民法典,要求賠償醫療費、護理費、誤工費、傷殘賠償金等實際產生的損失,同時有權索要精神損害撫慰金。
想做醫美又怕踩坑?
記住這份避坑指南,
關鍵時刻能幫你
守住美麗和權益!
首先得明確一個底線:“械二類產品僅有外用資質,注射即違法。”北京良謀律師事務所周齊律師的這句話,一定要刻在心里。
具體怎么做?跟著這三步走:
第一步:查機構資質,別被借口忽悠
務必讓機構出示《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而且要仔細確認診療科目里明確包含“醫療美容科”“美容皮膚科”等項目。對于“有合作醫師”“臨時資質”這類說辭,千萬別輕信!
第二步:查產品信息,認準合規標識
登錄藥監局官網,在“醫療器械”或“藥品”查詢入口輸入產品注冊證號,仔細核對產品名稱、適用范圍、生產企業等信息。要知道,正規的注射類產品(比如合規水光針、玻尿酸)都是“械三類”醫療器械或藥品,必須取得國家批準文號,而且適用范圍里會明確標注“可用于皮下注射”。
第三步:警惕低價陷阱,莫貪小便宜吃大虧
合規的注射類項目,成本包含了正規產品采購、醫師資質、無菌操作環境等多個方面,就像合規水光針,單支成本通常就遠超百元。如果遇到“99元水光針”“低價體驗套餐”這種明顯低于市場合理價格的項目,很可能存在使用假冒偽劣產品、簡化操作流程等問題,這時一定要果斷拒絕!
最后,周齊律師建議,消費者若發現非法注射行為,可向當地衛健部門、市場監管部門舉報,共同遏制此類違法行為,維護自身及公眾的健康權益。
責任編輯:董雪婷
審 核:劉海龍
統 籌: 張宇
監 制: 曲立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