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5-08-07 14:53 來源:北京晚報
今夏暑期檔熒屏風向突變,曾由流量古裝劇與仙俠甜寵劇主導的格局被打破,一批取材真實案件的硬核政法懸疑劇《掃毒風暴》《利劍·玫瑰》《以法之名》《正當防衛》集中爆發。這些作品憑借現實深度與人性表達的厚度,實現了題材創作的再進化,也悄然重塑了暑期檔格局。
直擊心靈 現實主義創作需“下笨功夫”
縱觀暑期熒屏,政法懸疑劇議題呈現多元化、深度化、專業化趨勢,創作空間已從傳統緝兇破案,拓展至社會熱點、法律爭議、人性灰度等更復雜領域,并通過敘事創新不斷突破邊界。這些以真實案件為藍本的作品,因揭露司法腐敗、毒品犯罪、拐賣黑幕等觸目現實而引發高熱度。
作為熒屏罕見的打拐題材,《利劍·玫瑰》融合了多起真實拐賣案件,涵蓋少女販賣、嬰兒盜搶等社會痛點。劇集不僅展現警方打拐技術的演進,更深度刻畫被拐家庭的創傷,并通過民間志愿者的視角聚焦“傷口愈合”的過程。主創團隊深入走訪數十位一線打拐民警,進行多地實地采風,這些來自現實的細節被精心融入劇情,成為推動情節、直擊心靈的關鍵。該劇堪稱一堂生動的全民防拐教育課,鏡頭深入犯罪者的策劃過程,揭露了多種犯罪手段和拐賣的兇殘本質。
《以法之名》則開創性地聚焦檢察偵查題材,主創團隊在創作過程中開啟了長達兩年的全國采風之旅。編劇在與檢察官們的深入交流中發現,許多鮮活的情節絕非閉門造車所能想象,當劇本創作受阻時,“下生活”去見鮮活的、真實的一線辦案檢察官成為創作良方。
采風中,兩位人物原型為劇本注入了靈魂:一位檢察官辭去高薪重返檢察系統的經歷,催生了張譯飾演的洪亮從一個深陷職業倦怠的“職場老油條”到信仰守護者的蛻變;某地級市女檢察官在男性主導的專案組中展現的細致與堅韌,則熔鑄成蔣欣飾演的鄭雅萍剛柔并濟的特質。主演們在與原型人物交流后,那份觸動人心的信仰感也自然流淌于表演之中。
此外,《掃毒風暴》通過精湛表演與多線敘事展現禁毒斗爭的艱巨,該劇改編自上世紀90年代的緝毒大案,顯露出“記錄禁毒事業時代變遷”的創作野心。《正當防衛》則圍繞“防衛限度”的司法爭議展開三案交織,直指法律適用與現實情境的尖銳沖突。這股熒屏政法題材熱潮的核心競爭力,正在于“向題材要廣度”的開拓與“向真實要深度”的創作方法的革新。
賦予溫度 從個人救贖到守護萬家燈火
在現實觀照之外,今夏熒屏的政法懸疑劇還實現了“向人物要厚度”的突破。多部作品為主人公鋪設了深刻的“個人救贖”成長線,使角色塑造呈現出復雜的人性光譜。
《利劍·玫瑰》中,迪麗熱巴飾演的打拐警察鄧妍,背負著童年發小被拐的沉重陰影。房間里失蹤24年的密友照片和發泄式的拳擊訓練,是她內心煎熬的出口,這條個人成長線成為劇集的情感核心與動力源泉。當鄧妍空降為打拐辦主任,面對眾多破碎的家庭,心頭的陰影最終升華為打拐的不竭動力。
《掃毒風暴》里,段奕宏飾演的緝毒警林強峰,因目睹戰友慘死于毒販之手而深陷心理創傷,他有勇有謀也有傷疤,內心的創痛成為人物行動的核心驅動力,甚至在追兇過程中呈現出近乎癲狂的狀態。這一主角人物塑造打破了觀眾對類型英雄的固有印象,也賦予了角色真實的人性溫度。
《以法之名》中,張譯飾演的檢察官洪亮是一個“于暗夜守護微光”的平凡英雄,作為“體制內的孤勇者”,劇中洪亮被同事孤立的場景,曾是檢察偵查人的現實寫照。在劇中,洪亮從一個向現實妥協的懦弱贅婿,到重燃法律信仰選擇堅守檢察官職責,再到大義滅親將涉案的岳父江旭東等人繩之以法,人物在自我覺醒、自我革命中完成了正義“守門人”的終極試煉。
這幾部政法劇在傳統的正邪對決框架之外,不約而同地開掘了人物的內心戰場,通過塑造“缺陷式主角”呈現“從個人救贖到守護萬家燈火”的成長弧光,使人物內在動力更為堅實可信,也讓主人公真正“活”了起來。這種人物塑造的高明之處更在于,將個人救贖的成長線與劇情主線巧妙互文,主人公個體創傷的愈合過程,也成為社會傷疤修復的深刻隱喻。
審美疲勞 題材繁榮表象下的隱憂
然而,在政法懸疑題材繁榮的表象下,類型窠臼與劇情硬傷如影隨形,暴露出創作面臨的挑戰。《利劍·玫瑰》雖收視亮眼,卻因寫實質感欠缺導致口碑兩極分化。《掃毒風暴》以7.6的評分成為今年國產劇口碑之作,但依然存在敘事混亂、支線冗余等問題,也反映出題材創作在真實還原與戲劇性間的平衡難題。
《正當防衛》匯聚一線陣容,開播前熱度極高,但播出數日即遭遇口碑跳水,收官后豆瓣評分僅6分。該劇雖觸及家暴、校園霸凌等社會痛點,卻因案件銜接生硬、主線模糊、前期伏筆未能合理收束而被觀眾吐槽。劇情對法律議題的討論,停留在“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口號式臺詞。對比同題材、評分7.5分的電影《第二十條》,《正當防衛》欠缺了對情理法復雜平衡的細膩呈現。
現實題材創作本就艱難,《以法之名》劇本創作三易編劇團隊,最終由兩位導演領銜的7人團隊集體完成。劇集播出后收視一路狂飆,豆瓣開分7.6,大結局前更攀升至7.8,一度被視為“劇王”候選。然而該劇大結局被許多觀眾質疑“爛尾”,評分隨之跌至6.9。
觀眾對法治劇的期待,永遠是扎根現實、精耕細作的力作,它需要真實可信的細節、邏輯縝密的結構、寫實的美學風格,而非漏洞百出的情節和臉譜化的角色。暑期檔政法懸疑劇的繁榮,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密集排播下,題材紅利終會隨著觀眾的審美疲勞而消退,創作者只有將鏡頭更深地探入社會肌理和人性復雜,才能回應期待,創作出兼具專業嚴謹與情感共鳴的時代佳作。
責任編輯:張澤國
審 核:董雪婷
統 籌: 張宇
監 制: 曲立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